警惕:全球每天3000人死于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
據調查,中國嚴重打鼾者中高血壓患病率達48%且不易控制;冠心病患病率是普通人的3~4倍。腦血管意外(中風)發病率是普通人的2倍;因為開車打瞌睡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占總交通事故的25%;中國目前患此病人群約3000萬~5000萬,患病者占正常人群的2%,60歲以上的人患有呼吸暫停綜合征約20%~40%。
在正常睡眠中,人的呼吸和循環系統仍在工作,為體內提供正常的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睡眠中一旦呼吸發生問題,將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如果人在睡眠時每小時呼吸暫停次數超過20次,其5年死亡率將超過11%,8年死亡率達到37%,全球每天約有3000人死于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及相關疾病。
阻塞型臨床最常見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睡眠狀態下反復出現呼吸暫停和(或)低通氣,引起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從而使機體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的臨床綜合征。此病逐漸發展可出現“肺動脈高壓、肺心病、呼吸衰竭、高血壓、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癥。根據睡眠過程中呼吸暫停時胸腹運動的情況,臨床上將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分為中樞型、阻塞型和混合型,其中以阻塞型最常見。
中樞型指呼吸暫停時胸腹運動同時消失;阻塞型指呼吸暫停時胸腹運動仍然存在;混合型指一次呼吸暫停過程中前半部分具有中樞型特點,后半部分具有阻塞型特點。
吃飯、聊天可隨時睡著
在白天的臨床表現中,嗜睡是最常見的癥狀,輕者表現為日間工作或學習時間困倦、瞌睡,嚴重時吃飯、和別人聊天都可以睡著,甚至會發生嚴重后果,比如駕車時打瞌睡導致交通事故。此外,由于夜間反復呼吸暫停、低氧血癥,使得睡眠連續性中斷,醒覺次數增多,睡眠質量下降,因此患者常有輕重不同的頭暈、疲倦、乏力。患者還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精細操作能力下降,記憶力和判斷力下降,癥狀嚴重時甚至不能勝任工作,老年人則會表現出癡呆。
這是因為夜間低氧血癥對大腦的損害以及睡眠結構的改變,尤其是深睡眠的時間相對減少,部分患者會表現出清晨頭痛。
尿床、夜游或是此征
在夜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患者的主要癥狀是打鼾。鼾聲不規則,高低不等,往往是鼾聲-氣流停止-喘氣-鼾聲交替出現,一般氣流中斷的時間為20~30秒,個別長達2分鐘以上。不少患者此時可出現明顯的“發紺”。他說,研究發現75%的同室或同床睡眠者發現患者有呼吸暫停現象時,常常會擔心其“死掉”而推醒患者,這樣患者的呼吸暫停就會隨著喘氣、憋醒或響亮的鼾聲而停止。
阻塞型的患者呼吸暫停時有明顯的胸腹矛盾運動。呼吸暫停后,有的患者會突然憋醒,伴隨翻身、四肢不自主運動甚至抽搐,或突然坐起,感覺心慌、胸悶或心前區不適。又因為低氧血癥,患者夜間會反復翻身和轉動。與此同時,有的患者的頸部、上胸部會大汗淋漓。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尿床,但一般隨著治療后癥狀的改善會消失。有的患者則會表現出異常的睡眠行為,比如恐懼、驚叫、囈語、夜游、幻聽等。
10%患者性欲減退
據了解,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多發生于較肥胖的中年男性,但隨著年齡增長,女性發病率會逐步增高,青少年因扁桃體及腺樣體肥大也會發病,人群發病率大約為2%~9%。患者的個性還會發生變化。煩躁、易激動、焦慮等,使得家庭和社會生活都受到一定影響,甚至臨床發現有約10%的患者可出現性欲減低以及陽痿。
可引起全身器官損害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一種危險的疾病,因為它可以造成全身器官的損害,是高血壓、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還會引起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精神異常(如躁狂性精神病或抑郁癥)、糖尿病等,患者應該盡早求醫。江山平表示,患者一旦確診后,首先應該進行減肥鍛煉,其次必須改變睡眠的姿勢,另外需要戒煙、戒酒以及避免服用鎮靜藥物等。如果病情嚴重的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或是新生兒猝死重要誘因
研究表明,新生兒及嬰兒的睡眠呼吸暫停可能是引起寶寶們猝死的重要原因。新生兒及嬰兒的生理特點不同于成年人,睡眠呼吸暫停對其健康的危害比成人更大。專家表示,掌握一些簡單有效的辦法能幫助寶寶對付“威脅”:1.在懷孕期間,母親要戒煙、戒酒,避免使用可能損害胎兒的藥物;2.正確喂食,睡眠時勿讓嬰兒吸吮乳頭;3.保持嬰兒正確的睡姿,頭略側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