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民營醫院產業需解決供需問題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了《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公立醫院服務量收縮到70%,民營醫院的服務量要達到25%左右,這意味著民營醫院有將近兩倍的增長空間。然而,目前我國民營醫院產業化程度較低,具體障礙較多。
在價格方面,雖說可以自主定價,但民營醫院一般在新城區,人口較少,而且醫保病人往往要求按國家價格提供服務,這些都削弱了民營醫院的議價能力;在投融資方面,沒有低息貸款政策,銀行方面給民營醫院貸款的條件較為苛刻,而大型綜合醫院從建設到經營上的盈虧平衡往往要8?10年時間,回報周期較長,股東的資金壓力較大;人力資源是醫療服務業的最大成本,民營醫院在起步階段往往只能吸引“兩頭”人才,即以退休的醫生和新畢業的大學醫學生為主,大量年富力強的醫生難以從公立醫院系統中流出。
從我國醫療服務業的結構來看,公立醫院占絕對壟斷地位,服務量達到醫院總量的89.8%,民營醫院僅占10.6%;公立醫院病床使用率達到93.5%,超過民營醫院30個百分點;86.8%的醫師都在公立醫院執業,只有小部分醫師在民營醫院。
解決醫療服務供需不平衡問題,一是國家直接投入,繼續把現有的公立醫院做大做強;二是引入民間資本,增加供給。如果完全依靠國家投入,財政難以支撐。事實上,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完全靠國家投入來辦醫。
因此,發展民營醫院產業關鍵就是要增加消費者信任度,并解決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比如應該放開醫師多點執業,讓醫師流動到民營醫院執業,滿足人們多層次的健康服務需求。